2023年南京长江江豚科教中心端午节活动一览
1.深入开展长江自然生态科普。与科普教授一起参观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展厅,近距离观察长江江豚“微笑天使”等长江珍稀水生动物标本,发现最新动态也是长江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学最全面的研究成果。感受长江两岸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保护长江”的相关政策法规。 2、6D模拟长江漂流。乘坐6D漂流船,沉浸在一滴水从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到上海口流入海洋的旅程中。您可以与长江江豚一起游泳观赏长江中的鲟鱼、中华鲟等水生动物,欣赏两岸壮丽的自然、城市和生态景观。 3、探索长江“鲟鱼”——珍稀鱼类标本。近距离观察各种珍稀鱼类的标本。鲟鱼是长江中众多珍稀鱼类之一。它是最原始的鱼类类群之一,具有非常特殊的形态特征和身体结构。科学老师将讲解鲟鱼和鱼类独特的身体结构。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4、长江野生动物标本展“和谐共生”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将未展出的动物标本与原有展品相结合,推出本次专题展览。标本包括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国家层面上。中国有鲟鱼、扬子鳄、江豚、鲻鱼、雕鸮、秃鹰等近50种标本,以及长江流域常见的鸟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其中大部分在南京遇到。当地人。展览分为鱼类、鸟类和爬行动物三个展区。旨在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姓名、生活习惯、生活状况等信息,领略长江流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5、端午节相关知识——长江流域端午节文化科普。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原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崇拜龙图腾的部落求金的节日进行图腾祭祀。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时令的驱毒避邪习俗,由此衍生出各种祭祀、娱乐、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包括曲崇拜。元、纪念伍子胥、栽艾、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较为典型。 6、长江水系——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分享竹编相关知识。竹编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工艺品分为工艺品用细丝和粗丝制成的竹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竹编列入第二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主要讲解嵊州竹编、道明竹编、瓷竹编。 7、竹艾挂件制作师范课 “挂艾”被认为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挂艾草”不仅有辟邪、避疫的寓意,也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用竹编制作艾草挂件,有效地融合了两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8、制作竹艾挂件的竹编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三道工序:损伤、编织和锁定。在织造过程中,以经纬织法为主要方法。编织时,还可以穿各种编织手法,如:疏织、插、穿、剪、锁、钉、扎、覆等,可以做出图案和各种编织颜色。如果产品需要与其他颜色搭配,则可以使用竹染料。可用竹片或丝。它们相互插入、扭曲,形成各种清晰、明亮、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活动期间,老师会帮助参加者制作挂件。 》》2023南京端午节长江江豚科教中心报名(年龄+方式+费用+须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