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今天昆虫苏醒,意味着天气即将转暖,蜇虫们也苏醒了。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进入野外肯定会经历一个重新学习和康复的过程。一只用手机养了一年的青蛙,遇到动物时可能会感到惊讶。一只真正的青蛙。自然摄影师张海华分享了他在大自然中旅行的高级经验——夜间摄影中有趣和尴尬的事情,并分享了他的夜间生态摄影经验。我记不清有多少人好奇地问我:你晚上一个人去山里不怕吗?漆黑的山脉,角落里潜伏的毒蛇,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我说你就不能害怕吗?首先当我开始拍夜景的时候,在黑暗的山里行走我都被吓死了。最轻微的干扰都让我感到惊讶,我的心因恐惧而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适应了黑暗,也能自由活动了。多年的夜景拍摄,难免会经历很多尴尬的事情。虽然现在想起来有点可笑甚至烦人,但当时我真的很害怕或者尴尬。是的,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不信,晚上独自走在深山荒野就知道了。双头微距灯拍摄的绿色大臭青蛙,眼睛的反光面积很大,显得很可爱。张海华手电筒逆光 2012年夏天,我刚开始学习拍摄两栖动物iens和爬行动物。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青蛙和蛇大多是夜间活动的,这意味着你必须在夜间进山寻找它们。他们。如果你在城市生活久了,难免会害怕山里的黑夜。最好找一个同伴一起去山里。但谁愿意经常和我一起去夜拍呢?这很辛苦、很累而且很危险。无奈,大部分时间我只能咬牙独自上山。同年7月的一个晚上,我去横街镇四明山拍夜景。那里有一条古老的红路,是当地的一个景点。这条古道的起点是蜿蜒的山路,然后沿着溪流攀登。路很陡。山顶是惠民村。说到这里,这个地方并不遗憾é,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晚上一个人去那里拍照还是很害怕的。那天晚上我戴着头灯蹲在小溪里拍青蛙。蹲下不久,我开始产生怀疑。我总感觉背后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压迫,有时候是一种陌生。那种在黑暗中被人窥探的不安感,总之,就像所谓的“背后有光”一样,心里不安。后来,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拿出一个备用的强光手电筒,打开它,把它倒过来放在我身后的一块岩石上。突然,明亮的灯光形成了一个狭窄的扇形,驱散了黑夜,照亮了后面的山林。也就是说,那一刻,我的身前和身后都出现了一道明亮的光芒。奇怪的是,这这样,我终于可以专心拍摄眼前的青蛙了,不用再担心后面传来的莫名其妙的可怕的东西了。我不知道如何从心理学上解释这一点。无论如何,我认为对我来说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或者换句话说,对完全不确定性的恐惧。无边的黑暗本来是空虚无形的,当然也没有重量。但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孤身一人呢?你常常感觉黑暗中有什么东西——“它”似乎有重量,会压迫你,有时让你紧张、窒息。这个“那个”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完全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充满了无助,内心的恐惧由此而生。当我用手电筒照亮(驱散)身后的黑暗时,这个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似乎在一瞬间崩溃了(就像量子物理学中经常描述的那样),转变成一个明显可见的日常世界,令人恐惧。感觉也明显降低了。作者拍摄了蹲在树上的第三眼臭蛙。李超拍摄了古路上的夜惊。自从我“发明”了“手电筒逆光驱暗”方法后,我就经常去附近的小溪边。老红路拍夜景照片,我越来越勇敢了。然而,有一天晚上,我并没有走进小溪,而是想看看那条旧路。那天晚上10点左右,我爬上那条古老的陡峭小路,四处寻找青蛙、蛇、昆虫等。半山腰,一只镇海林蛙蹲在台阶上。伊尔。于是我蹲下来仔细拍照。那时我还没有见过很多青蛙,所以对一切都很好奇,也很认真地拍照。不过,那天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手电筒,把它放在身后。正当我全神贯注地抚摸青蛙的时候,我的第六感似乎开始发挥作用了:我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慢慢靠近我的身后,而这种无形的压力越来越大,让我的心跳得越来越快。呼吸加快。 。起初,我因为害怕,一直蹲着,不敢动一动,更不敢回头看。然而身后的“那个东西”却伴随着轻柔的声音,而且显然还在靠近,越来越近……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哎哟”的猛地站了起来,转身环顾四周我们的。 “啊啊!”突然,我听到两声惊恐的尖叫声。其中一张是我自己制作的。又有声音传来,是一个黑衣人发出的。他就站在我面前,几乎正对着我。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看清了,明白了,这家伙刚刚用手机的光当了手电筒,正在一个人慢慢地爬山。 “你干什么!吓死我了!”我骂他。 “你在做什么?!我都被你吓死了!”原来,这家伙把车停在老道起点蜿蜒山路旁的空地上,然后突然觉得“有型”,想晚上徒步老道。因为老路很陡,仰角很大,我蹲着拿着手电筒拍照(当时我刚接触夜景摄影,主要来源是夜景)拍摄的灯光是手电筒和头灯,不像后来的手电筒),所以估计是“缺光”“你身后没有多少光。所以,估计黑衣人也是半夜离我很近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人蹲在我面前的。然后,还没等他完全反应过来,我猛地站了起来,转身看向他。可想而知,他当场也被我惊呆了。俗话说:“人心惶惶”。我也“勉强”经历过。不过,话虽如此,那天晚上我的“第六感”确实有效,说明我在专心拍照的同时,潜意识里还保留着一只“心灵之眼”在看着你的身后。张海华在山中拍摄深夜轰蝉的过程时拍摄了山涧中的“灵异经历”。上面提到“第六感”发挥了作用,接下来提到的尴尬的夜间枪击事件似乎也是如此。与“第六感”有关。关系,但似乎不止是“第六感”,总之,很奇怪。然而,俗话说:“子不言异神,不惑神明”(《论语·叔尔》),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从来不相信这些神灵和这些神灵。神。我明白,下面要讲的所谓“灵异经历”,其实都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201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去龙官县的一条小溪里拍夜景。首先声明一下:第一,作为一个有4年夜间探险经验的“老手”,我当时已经习惯了山里的黑暗,而且我晚上一个人在山里走很舒服;其次,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都喜欢这条溪流,我已经去过N次了,我很了解那里的环境和物种。我现在记不太清楚了,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可能是我2016年第一次在山上拍戏的晚上。再次进入那种状态,我感到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那天的溪水很平缓。我戴着头灯和手电筒,沿着小溪慢慢地走着。眼前看到的都是普通的青蛙:到处都是汹涌的青蛙,还有那只三眼臭青蛙在溪边的岩石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对我来说,拍照不拍照并不重要,我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山里夜行。伴随着嘎嘎流咕噜咕噜的,我向前走去。突然,一种奇怪的感觉慢慢升起。我隐约感觉周围有什么东西(我无法用一个合适的名字来描述它是什么,什么形状,所以我用了最中性的词:东西)似乎紧紧地跟着我,几乎就像一个封闭的东西。 - 装配一件如下。 “它”是看不见的,但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甚至感觉“它”正在好奇地观察着我,就像一个隐形的、略带调皮的小精灵。我什至能感觉到“它”是善意的,所以我并不害怕,只是有点尴尬——就像被陌生人注视的尴尬。然后我就从溪中间捡起一块大石头,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它”转眼就离开了我。我无法描述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那时,我干脆关掉头灯和手电筒,p我在黑暗中走着,抬头看看峡谷外的天空,星星闪烁。随后,我多次向别人描述这种所谓的“灵异经历”。听众常常睁大眼睛却无法解释原因。我想这个经历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山里拍夜景了,所以心理上稍微有些不舒服,所以心里有一些压力,外化在看得见、看不见的物体上。但这种内心的压力很快就被之前的夜间探索经历所抵消,所以并没有感到很害怕。斑腿树蛙张海华拍摄暮色丛林 说了这么多“鬼撞墙”,最后来说说期间发生的一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的尴尬事件夜间探索,但这确实是超级尴尬的。 ,比以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更加尴尬。每次都很尴尬。大概时间 2015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一个人去印江市麦柴澳水库上方的山上拍摄野菊花。该山位于鄞州区(现海曙区)鄞江镇与奉化市小王庙街道交界线上。登上山后,就属于奉化了。那天我去山上的时间比较晚。我从麦柴澳水库旁边的茶园爬山,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这片森林并不大,深度估计只有两百米左右,但是树木却极其茂密。即使是中午阳光明媚的时候进去,里面也会很黑。旅行者在茶园和森林交界处的一棵树上系上一条彩带作为标记,表示这里是林间步道的入口。同样,丛林中到处都挂满了横幅。然而,当你离开丛林时,有两个分支路径出口,所以两个地方都系着丝带。那天,我步行到奉化,找到了野居。然后我们就匆匆回来了。一路上的山路都比较宽阔平坦。某处山的一侧甚至还有一栋未完工的别墅。深秋的日子极短,当我走到密林附近时,天已经有些黑了。我看到一条丝带,然后朝森林走去。没想到,刚走了二十米左右,我就感觉眼前一片漆黑。我分不清东、西、北在南方,我根本看不到脚下的路。 ,前后左右都有乔木、灌木、藤蔓、杂草。他们之间没有区别。我心急如焚,想赶紧退到宽阔的山路上,然后再进入密林,再做打算。没想到,我知道这条山路很近,但无论我怎么走,也到不了那里。而是一路颠簸着,也不知道要去哪里。突然一种担忧的感觉袭上心头,我内心感到非常害怕。我想,再这样盲目地走下去,万一前面有悬崖、深渊,那就太危险了!我想过拨打110求助,但又很羞愧。毕竟我是一名资深记者,也是一家报社的主编。我有我多次看到当地旅客迷路滞留在山里,最终被搜救队救出的报道。我想如果我打电话的话会很尴尬。这次报警求救。在竹林中用翠绿的竹叶拍摄毒蛇。张海华 摄 于是,我对自己说:我要冷静,冷静!无论如何,还是先走出密林,回到平坦的山路再做打算。最糟糕的情况是,我们将不得不返回附近一栋未完工的别墅休息一晚。我站在原地,灵机一动:由于距离山路只有20米左右,我就以现在的停车点为起点,做好记号,然后向每个方向步行一分钟多一点。越密,说明是假的。你你应该立即回到起点并尝试另一个方向。总会有一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一招果然奏效,我很快就安全退到了林外的山道上。事实上,树林外面并不是很黑。这时,我的心情平静了很多,头脑也清晰了。突然我想起我的相机包里有一个迷你手电筒。我连忙拿出来,嘿嘿,果然有效。我立刻看到前面的树上绑着五颜六色的丝带。放眼望去,小路的十字路口就在我的面前。于是我们又进入了密林,不料刚走不久,手电筒的电池就耗尽了。幸好我还有一块备用电池!就这样,依靠手电筒和沿途的彩带,我成功了我走出了茂密的森林。眼前,广阔的茶园如波浪般起伏;在你的头顶上,有星星点点,在远处,有成千上万的灯光。那一刻,我又高兴又兴奋又害怕,差点就哭了。在拍摄过程中,青蛙实际上跳到了另一个无线触发的闪光灯上。张海华 摄 如何玩转夜拍 说完夜拍的“尴尬事”,我们再来说说夜拍(主要是夜拍)。 )。自然摄影的“生意”,即夜间摄影)。目前,夜间摄影作为生态摄影的一种,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摄影题材主要是野外的夜行性动物,这与白天摄影有很大不同。让我告诉你fon中的相关话题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夜间摄影需要什么装备?夜间摄影对于设备和配件非常讲究。我的夜间摄影装备有:单反相机、微距镜头、广角镜头、水下相机、闪光灯、柔光罩、强光手电筒、潜水手电筒、头灯、章鱼三脚架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那么多装备来进行夜间拍摄。最简单的,一个明亮的手电筒和一个带微距功能的小相机也可以拍几张照片。哪里可以拍夜景?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从家附近开始。比如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公园、居民区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青蛙可能出现在植被良好,环境类似小湿地的地方。江南城市常见的蛙类有陆蛙、中华蟾蜍、金丝侧折蛙、黑斑侧折蛙等。除了观蛙,夏季也是夜间观虫的好时机。在夜间,许多昆虫会利用夜晚的保护羽化并蜕变成成虫。比如观察蝉的蜕皮和羽化过程是很常见的,非常有趣。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就可以去乡村或者山区进行夜间摄影。特别是在山间溪流中,晚上可以看到多种青蛙和蛇。春夏雨季过后,也是高峰期许多青蛙出来繁殖的地方。晚上怎么拍?最简单的就是一个明亮的手电筒和一个小型数码相机。最好将手电筒安装在支架上。这样你就可以在拍摄时将手电筒放在一边,随时调整光线的角度。然后您就可以握住相机并使用其微距功能来拍摄照片。提醒大家的是,由于手电筒照射下的拍摄目标(如青蛙或昆虫)显得很亮,而夜间背景却很暗,所以往往需要使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来适当降低曝光度。拍摄时注意曝光,确保拍摄对象不曝光过度。 1.我的部分夜间摄影设备:顶部,从左到右,安装了闪光灯章鱼三脚架、小型相机、配备闪光灯和微距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底部从左到右分别是头灯、水下相机、高光手电筒。张海华 摄 如果你熟练使用单反相机,可以使用微距镜头配合闪光灯来拍照。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相机顶部使用外置闪光灯(为了使闪光灯功率更柔和,最好安装软闪光灯光罩)。建议使用M模式进行相机曝光。由于专业微距镜头的景深很浅,通常需要使用小光圈进行拍摄。我在夜间拍摄时常用的组合是:ISO200、F11。 ,1/200 秒。当然,这仅适用于使用微距镜头进行摄影。在非常近距离的范围内绘制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或昆虫的地图。如果您在较远的距离拍摄,则此曝光组合不适用。远距离拍摄时,应提高感光度并适当打开光圈。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另外,拍摄小动物时,记得将焦点放在它们的眼睛上。夜间摄影需要灯光和布光技巧。稍微复杂一点,可以使用两种灯进行拍摄:一种是主灯,安装在单反相机的顶部;另一种是主灯,安装在单反相机的顶部。另一个是辅助灯,安装在灵活紧凑的章鱼三脚架上 - 这样您就可以使用它。拍摄时。主灯无线触发辅助灯“聚光”拍摄对象,产生更明亮的光线立体感,比如各种逆光、侧逆光效果。此外,您还可以使用双头微距闪光灯进行拍照。晚上外出时要小心,慢慢来。夜间摄影与白天摄影完全不同。最好在白天检查地形,避免夜间不小心进入陌生地方而发生事故。另外,夜间探索大自然时,最好成群结队,这样可以互相照顾。除非有经验丰富的人陪同,新手不要贸然尝试单独在大自然中拍摄夜间照片。同时,夜间摄影师本身也必须“全副武装”。不管多热,最好穿高帮雨鞋、有袖的衣服长并牢固地系住手腕,以避免蟋蟀、蚊子和鸟类。虺。晚上在大自然中行走时,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字:慢慢来。不要着急,慢了才安全。具体来说,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不要踩任何东西,不要随意把手放在东西上。因为你不知道黑暗中隐藏着什么。一名“全副武装”的摄影师在镜头前使用柔光设备拍摄树蛙照片。蛇出来了!最后,尽管本书中的文章多次提到了对付蛇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但我仍然必须花时间在这里重复一遍。春夏之夜,在大自然中拍照时很可能会遇到蛇。对于退伍军人来说在夜间,蛇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拍摄对象,但对于新手来说,它们不可避免地令人生畏。不过,可以让大家放心的是,只要不被打扰或侵犯,蛇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毒蛇都有极好的保护色。当它们静静地依偎在角落里时,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们。如果夜间侦察员没有穿高帮雨靴,不小心踩到,后果不堪设想。我还要告诉大家,千万不要仅仅根据蛇头的三角形来判断蛇是否有毒。这根本不可靠。青竹叶蛇、尖鼻蝰蛇、短尾蝰蛇、尖蝰蛇等毒蛇的头原始的矛头确实是三角形的,然而,像白环蛇、中国珊瑚蛇这样的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 、舟山眼镜蛇都接近椭圆形。此外,一些蛇表现出模仿行为。例如,无毒的黑背白环蛇与剧毒的班加拉蛇非常相似。对于没有专业经验的人来说,对于不经意的观察者来说,在野外很难区分这两条蛇。因此,在大自然中行走时,首先要小心,避免不小心碰到蛇;其次,一旦遇到蛇,就不需要考虑区分毒蛇和无毒蛇。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尊重的距离,不要激怒她。 (本文摘自《夜遇》,经张海华许可,作者:张海虎a,张克航着,宁波出版社; 2018 年 11 月;当前标题由出版商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