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新华网无人机航拍佛山)
5月29日至6月1日,由广东省网信办领导,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网信办主办,新华网广东分社承办的“经济活力看广东·生态文明”活动工业城市的线上佛山风情征集活动“路”在佛山举行。5月30日,新华网广东无人机中队深入佛山新城生态走廊、佛山汾江、绿岛湖城市生态区观摩高空视角佛山如何从传统工业城市转型为生态文明路线 第一站:佛山新城滨江生态廊道 佛山新城滨江生态廊道。东平河生态走廊示范工程、佛山市“城市现代化三年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以“水”、“绿”、“香”为理念,以尊重自然生态、保护水生环境为原则,打造城市森林,优化城市生态景观。 5公里滨江景观带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未来将打造30公里长的“一河两岸”协调的滨江景观带。佛山新城滨江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吸碳制氧、保土蓄水、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其厂房配置强调了l地方性、特色和多样性。 。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 城市新滨水生态廊道集“生态轴、景观轴、文化轴”三轴于一体。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 “城中有水,城绿”是佛山新城“水、绿、香”的规划理念。无人机镜头下,“高楼大厦”与“小桥流水”融为一体。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 第二站:佛山市汾江 汾江作为佛山的母亲河,承担了太多的沧桑。历史上曾是百舟竞渡、两岸贸易繁荣之地。是明清时期岭南贸易的参考区。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一度让汾江河背上了“成长的烦恼”。如何让汾江成为“可怀乡情、可观江景、可探文化底蕴”的文史遗迹。这既是佛山人民的期盼,也是佛山人民的必然选择。佛山,一座工业城市,走生态文明道路。据介绍,汾江已经历了五轮大整治。最近一次改造始于2008年,历时四年,总投资约34亿元。不仅沿海大型工厂搬迁或关闭,汾江流域7个乡镇街道也纳入整治范围,打破河流整治格局汾江仅指汾江。无人机镜头下的汾江。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母亲河”重新获得了它的空间。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 第三站:绿岛湖城市生态区 绿岛湖城市生态区拥有市中心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1500余亩水湖万岁生态、东平河。海峡两岸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绿岛湖中轴、湖滨生态、季华路商业带等绿化提升项目,构成了佛山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区。湖中心的小岛上,早已栖息着数千只被称为“监测大气和水质的鸟类”的苍鹭,傍晚时分可看到“夕阳西下”的诗意景象。云与白鹭齐飞。”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 高空俯瞰“湖中心岛”,是白鹭栖息的“天堂”。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美人蕉绿岛主题花海”,长达数百米,绿草如茵,花海交织,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新华网 郑雷 吴家伟 摄)绿岛湖总水域面积约1500亩,绿地面积超过80%,绿树成荫。得益于“城市绿肺”的称号。 (新华网郑雷、吴家伟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